“三夏”时节: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20万亩稻田布满“科技范儿”
时间:2024-05-24 16:03:0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通讯员 李富 字号:【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正值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生产关键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20万亩稻田里布满“科技范儿”,有农机插秧,也有农机施肥,还有农机植保,少了往年的繁忙,多了些田野的悠闲。

  “以前田管期间,施肥和喷洒农药主要靠人工,得花七八天时间,现在有了无人机,两天就能搞定。”翁牛特旗海拉苏镇乌兰吉达盖嘎查的丛学冬正在给刚插好的秧苗施返青肥,“今年一共种了200亩水稻,用无人机施返青肥非常轻松,再也不想以前那样劳累了!”丛学冬说。

5月23日,在翁牛特旗海拉苏镇乌兰吉达盖嘎查田野,农民正在进行机械插秧作业。(中国农村网 通讯员李富 摄)

  伴随气温逐渐升高,翁牛特旗农民抢抓农时,起运秧苗,装车运送,一气呵成,机耕手将育好的秧苗一盘盘放入插秧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块块空荡荡的水田换上了崭新的“绿装”。机械插秧、无人机施肥、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监测,智慧农业让粮食生产跑出“加速度”。

  “我今年种了800多亩稻田地,今天开始插秧,预计一个星期之内插完。”海拉苏镇农民谷海祥说。

  “2024年购置了一台8行插秧机,比6行插秧机效率提高了。6行插秧机每天插秧30亩地,8行插秧机是70亩地,8行插秧机能安装北斗自驾仪,现在是又省时间,又省人工。” 海拉苏镇插秧机耕手王海超高兴地说。

5月23日,在翁牛特旗海拉苏镇乌兰吉达盖嘎查生态稻田,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一架无人机在操控人员的遥控下,缓缓飞到稻田上空,有序地将返青肥播撒到稻田中。(中国农村网 通讯员李富 摄)

  翁牛特旗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红山稻”以晶莹剔透、稻香馥郁闻名于世,被誉为“稻米中的极品”。 近年来,翁牛特旗先后实施了国家重大协同计划——水稻绿色节水增效示范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坚持以节水高效为目标,通过示范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和栽种模式,助力全旗水稻产业走上“小而优,优而特”的产业发展之路,直接带动数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翁牛特旗水稻种植面积达20万亩,占赤峰市水稻总产量的80%,每年有近10万吨的稻米从龙凤之乡走向城市餐桌,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郭平稳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