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深夜,在秦人故里、西汉水河畔的甘肃陇南西和县,都有一场传承千年的女儿专属节日盛会,人们称之为“乞巧女儿节”。
乞巧起源于先民的星辰崇拜,经历史长河推演,在西和县形成了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整个活动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7个环节12项内容,参加乞巧的姑娘们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祈求巧娘娘赐予她们聪慧灵巧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有一个被《诗经》里的蒹葭环绕的神秘地方——晚霞湖,这里是西和县以“陇上水乡,乞巧福地”为主题打造的乞巧文化中心,也是乞巧女儿节期间最为热闹的地方。
进入晚霞湖,远远的就看见耸立在湖心岛的巧娘娘塑像以及塑像下载歌载舞的乞巧女儿。内心的激动催促着脚步急速来到人群中,原来是附近村里的乞巧队正在这里进行祭巧仪式,他们挑着自家的“巧娘娘”、端着香蜡贡品,来到巧娘娘塑像前祭拜、表演,以期盼巧娘娘的“巧灵”附上自家“巧娘娘”身体,为全村姑娘赐福。据了解,来这里举行这项仪式是附近乞巧队伍必做的环节,即使是远一些的乡镇也会选出自己的代表队来进行祭巧和表演。
祭巧队伍的歌声还未完全消失,晚霞湖另一边又响起了嘹亮的娱巧歌声,跟随着歌声跨过九曲廊桥,人们几乎是一路小跑到晚霞湖南侧的悦湖广场。听现场的观众说,由于今天的天气好,来了很多外地的采风老师和游客,附近几个村的乞巧队伍相约在这里进行娱巧表演,姑娘们或握舞扇或撑油纸花伞,唱着淳朴的歌词,跳着轻盈的舞姿,为采风老师现场展示最纯真的娱巧环节,让游客亲身体会乞巧的魅力。
娱巧结束后,乞巧队伍来到了坐巧人家,刚进院子,香烛的馨香味就扑鼻而来。抬头间,只见庭房里的桌岸上摆满了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巧馃和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培育成的巧芽。姑娘们介绍,这些都是老一辈的“巧姑娘”亲手制作而成。刚娱巧回来的姑娘们在收拾好各自的道具后,小憩了一会就立马围坐在了几个年龄较长的“巧姑娘”身边,这是她们的“巧头儿”,也就是乞巧传承人,开启了她们的乞巧传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巧头儿”给年轻的“巧姑娘”讲解乞巧的各个流程细节、巧芽和巧馃的制作工艺,教授乞巧的舞姿和唱词腔调……
乞巧是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娱乐活动,更是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千百年来,在西和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乞巧女儿赏花戏水、载歌载舞、叩拜巧娘娘,尽情畅享着乞巧带来的欢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