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云雾出好茶,都匀毛尖便是这人间的好滋味。
名茶都匀毛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相传被乾隆皇帝赐名为“鱼钩茶”;1915年,都匀毛尖斩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茅台齐名;1982年,都匀毛尖在全国首届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10年,再获上海世界博览会“十大名茶”之一……
穿越百年,毛尖香味依旧,进入新时代,茶香更浓。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时,多次点赞都匀毛尖茶,并作出了“对于都匀毛尖,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
黔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育强品牌,深化产业,茶旅融合”为发展主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地方标准,推行立法保护,把茶产业打造成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40.2亿元”
2021年都匀毛尖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40.2亿元。多年来,黔南高度重视都匀毛尖品牌建设工作,成立了都匀毛尖品牌管理委员会,采取“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构建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宣传、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的“六统一”品牌管理体系,提升都匀毛尖品牌竞争力。2014年以来,全州申报都匀毛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企业45家,授权证明商标企业87家,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都匀毛尖”商标为“驰名商标”。同时,黔南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连续举办五届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邀请国内外茶人汇聚黔南,开展了茶叶展销、茶业论坛、万人品茗等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向世界推介都匀毛尖茶。在办好“茶人会”的基础上,积极组织黔南茶企参加“一带一路”展销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北上广深茶博会等国内重要展会活动,在广州开展了“黔茶出山风行天下”之毛尖飘香专场推介活动,强力推进都匀毛尖品牌国际知誉度,使都匀毛尖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摩洛哥、欧盟等地区。境外销售从2014年的零出口发展到2021年1000吨,出口额达6900万元。
“3个100工程”
黔南立足气候优势和生态优势,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模化”要求,以实施茶产业“3个100工程”为抓手,建成100个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提质增效示范茶园,完成改扩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个,培育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茶企100家。同时黔南从基地、工厂、用地、税收、营销、金融、项目、宣传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支持茶企业整合集聚、做强做大、抱团发展,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集约化、公司化生产。全州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州级龙头企业37家,打造万亩茶园乡镇30个,绿化荒山380平方公里。经典、贵天下、贵台红、中缦、黄红缨等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在黔南安寨扎营。
黔南以“全价利用、跨界开发、融合发展”为思路,加强与中茶院、贵州茶科所、贵大、华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用现代科技提升产业,推动茶产业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全州申报国家、省级茶产业科技项目16项,州级立项支持茶产业发展项目24个。项目涉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标准化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都匀毛尖茶中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等。特别是近年来,茶油、茶饮料、茶食品、茶酒、茶枕等茶衍生品层出不穷,黔南茶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的茶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转变,茶叶全产业链逐渐形成。
“4.5%”
今天的黔南茶产业,走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绿色之路。依托州内茶文化园、生态茶园、茶企茶市等打造成茶旅游景点,将茶产品、牙舟陶、马尾绣等开发成茶旅商品,将茶民俗、茶文化、茶影视等打造成茶旅品牌,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建成了中国茶文化博览园、中国绿博园、“中国天眼”科普茶文化园等茶文化园,形成了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瓮安欧标茶旅小镇、独山影山镇等茶旅特色小镇。“云端茶海·心上毛尖之旅”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出“茶业+”多业态发展新路,打造了西南最大的影视文化基地,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位居全省第一。
通过聚焦“育强品牌,深化产业,茶旅融合”,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使茶产业走上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茶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14655户51420人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增收1314元。全州涉茶从业人数从2014年的17.77万人增加到40.86万人,增长了129%,涉茶农民人均年收入从5304元增加到13527元,增长了155%。茶旅游年均接待游客量80万人次,旅游收入2.7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年户均增收2635元。
都匀毛尖在黔南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必将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一路飘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