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位于杉树乡西北部,国土面积37.2平方公里,有耕地6418亩、林地35587亩,森林覆盖率达76%,素有“天然氧吧”之称。近年来,细沙河村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引进龙头企业、配套基础设施,用新思路改造老产业,规模化、立体化发展连片竹产业,使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让竹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2021年,细沙河村竹笋年产值超5000万元,年人均产值超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万元。
一、聚合力广发动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新路子
2002年省林业厅到杉树乡进行结对帮扶,在进行深入调研后,认为细沙河村的气候、湿度、温度、海拔等基本条件非常适合种筇竹和方竹种植,发展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深度调研和思考,村“两委”认为,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才能发动农户参与,培育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细沙河村便抓住退耕还林契机,先试先行,发动全村群众开始试种筇竹和方竹,将开发笋竹产业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
种植初期,由于市场笋价低、销路差,群众大都不理解,也认为竹子种植成不了气候。面对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细沙河村通过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干部上前的方式,召开院坝会、板凳会、灶头会,一户一户做群众工作,一个一个讲明利弊,促使群众逐渐转变观念。经过乡村两级党组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现规模化种植竹子共3.2万余亩,丰产竹林2.6万余亩,建成万亩连片示范基地1个,竹笋年产量达5000吨以上。
随着竹笋价格由2015年的2.8元/斤到如今的6元/斤,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竹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育管护积极性越来越高,竹产业的发展使得细沙河村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细沙河村也因竹产业被国家8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为全县发展竹产业提供了样板。漫山遍野的筇竹、方竹,香脆可口、清甜爽嫩的原生态竹笋,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蓬勃产业。
二、引龙头育品牌 延伸产链激活发展新引擎
细沙河村竹产业的产量和质量上来了,但是竹笋的销路成了摆在群众眼前的问题。为了延伸产业链,解决竹笋加工、销售问题,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致富,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细沙河村党总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下“竹”功夫夯实产业基础,于2015年引进了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00万元在细沙河建厂,该公司注册的“云笋”商标荣获知名品牌,并在央视各大频道进行宣传报道。2020年又引进众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细沙河村建笋厂,公司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商标为“乌蒙好笋源”的产品已于2022年2月份上市。
如今,“云笋”品牌在走俏国内市场的同时,已销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品牌效益和价值日益凸显。春秋两季,笋农们上山采摘竹笋就近送到云笋工厂,不仅方便笋农轻松卖笋,而且云笋工厂设立了保价机制,收购价年年上涨,从最初的每公斤3-4元,到现在的每公斤10元以上,比市场价还高,彻底解决了竹笋加工、销售的问题。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与竹笋加工厂签订购销合同助收购鲜笋,既解决了笋农竹笋销售的难题,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三、建机制挖潜质 互融互促构建多元新格局
随着2019年全县把竹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细沙河村按照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产业要求,通过积极推动农户与发展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绑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公司绑定的方式建立稳固的“双绑”利益联结,形成“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公司上联企业,下联农户,对竹产业进行提质增效和幼林抚育管护,研究制定了竹林育、种、管、采标准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新植竹林进行抚育管护,合理调整竹林结构和密度,实现高度组织化产业管护模式,让竹产业提档升级、量效齐增。
细沙河村严格按照县委“3331”的分配机制及时将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分配,既提高了村“两委”工作积极性,弥补村上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困难人群、助学助医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全力推动竹产业真正成为支撑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公司再次投入55.1万元入股众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预计每年收益再增4万元以上。
下一步,细沙河村集体经济公司将在竹制品和竹化工方面寻求更多突破,把竹林管护砍竹留笋的废竹变废为宝,开发竹制品全产业链条建设,大力提升附加值。同时,依托过境宜昭高速建成通车,逐步融入川、黔旅游圈,在连片示范基地生态观光旅游等方面深度挖掘竹产业更多的发展潜力,努力构建“以一促二带三”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纵深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元化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真正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范本。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