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大坝镇:提升治理效能,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时间:2023-08-08 01:29:5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姜有祥 强少君 字号:【

  今年以来,武威市民勤县大坝镇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本目标,围绕“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基层治理有活力”目标,打造“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网格做支撑、群众来评判”基层治理体系,以“小切口”引领“大变化”,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党员带好头,建起连心桥

  “关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解决群众的‘家长里短揪心事’,这是我们做好党群心连心的初衷。”大坝镇党委书记徐世卿说。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党员带头,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关键所在。如何发挥党员带头“两驾马车”作用(即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大坝镇的诀窍是“一标三员五组三式”。围绕“发挥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目标,将党员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老弱党员等类型,根据每名党员的年龄、身份、职业、特长、身体状况等,又细分为“产业示范带动组、宣传教育服务组、环境卫生整治组、交通运输劝导组、矛盾纠纷调解组”等小组,并带动村民参与团队化服务,激发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用目标式管理推动在职党员履职担当,用引导式管理推动无职党员争作表率,用服务式管理推动老弱党员发挥余热。通过建立积分“月评定、季通报、半年考评、年终综合评定”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分类奖惩机制,相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

  50多岁的甄作军就是产业示范带动组中的一名老党员,也是八一村的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带领八一村的村民们大力发展沙葱产业,全村从事沙葱种植的农户达到168户,占到常住农户数的88%,户均种植沙葱6.5亩,年带动务工收入1500万元以上。2021年农民年人均收入达24176元,年产值7700余万元;2022年农民年人均收入26110元,年产值8300余万元。

  管理网格化,深耕责任田

  “网格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有呼必应。对于村里的突发情况,自己能处理的,我们随时处理;自己处理不了的,我们随时上报”网格员祁成岗说。

  乡村治理需要立足群众的现实需求。对此,大坝镇探索推行了“一社一干部,五户一联保”网格化服务机制,即:每社安排一名镇村党员干部,以五户为一个单元,将住房相邻的常住农户组成联保单元,并由村民推选出网格员,负责联保单元成员的分工和日常联络工作,确保五户之间信息联通、矛盾联排、纠纷联调、安全联保、卫生联治、疫情联防、重点人员联控、困难联帮、法治联宣、平安联创、流动人员联管、教育联抓、致富联促、文化联育,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我发现、自我管理的问题解决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回应多元要求,表达民众的利益诉求,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诉求渠道全畅通、管理服务全覆盖”。

  “现在,村里不只是环境大变样,风气都不一样了,矛盾也少了。一到晚上,村里小广场有散步的,还有跳广场舞的,热闹得很。”谈起实施网格化服务机制后的变化,谢怀民由衷感叹。

  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致富、开展维稳安保、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采用拉家常、上门走访、发放联系卡、设置意见箱、建立微信群、网格会议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切实帮助群众促增收、稳就业、保平安等,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和谐发展源动力。

  “以前老觉得村里故意难为我,看干部们做啥都不顺眼,啥事都想说道说道。后来镇上干部通知我去参加网格员会议,每周听干部说、听大家讲,我的意见也有人听有人答,渐渐的我也理解了镇上、村里干的事和做的决定。”城西村老朱,之前是村里出名的“刺头”,常与村里对着干,在参加了几次网格会议后,逐渐对公开透明商量事情的做法,转变了态度,后来,当起了网格员,将村里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2022年被表彰为优秀网格员。

  村民在服从镇村服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劝导,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定期了解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了解脱贫人员、监测对象近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为政府做出准确的政策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一社一干部,五户一联保’网格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村从过去‘镇村干部—村民’的两层管理架构,演进为‘镇村干部-社干部—网格员—村民’多维管理模式,筑牢农村社会管理网底,迅捷地消融矛盾,化解冲突,建立理性、自主、自律、自治的农村社会。”大坝镇镇长李财元提起网格化服务机制如数家珍。

  调解多元化,念好服务经

  “大家都是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咱们都先消消气,坐下来好好说,才能把事儿解决好嘛!”前不久,大坝镇文化社区两名村民因“一句闲话”发生口角。网格员李怀祥将这一情况迅速上报。最终,双方在村干部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乡亲邻里间有磕碰、有别扭、有矛盾,乡邻、乡贤“说一说、聊一聊”,就能解开村民心里的疙瘩。大坝镇创新性探索出了“一壶茴香茶”调解法。即:充分发挥“专家”“熟人”懂习俗、会调解、接地气的优势,选聘通晓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群众公认的“话事人”,以茶为媒拉家常,“一站式”受理群众矛盾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你这人纯粹是犯糊涂呢,我给你算一下账。”甄作民扳着手指头给这位村民盘起了账,“你这40年前盖的房子,典型的土坯房,有什么留恋的,现在政府出了“10+5+N”的惠民政策,要建设八一生态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点,新住房建成有水有电有暖气,你顶多添上万把块钱,就能搬新家、住新房,还有啥不满足?”在甄作民用心用情、有理有据的劝导下,村民同意了搬迁。“假如村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工作就绊住了,八一搬迁点就建不起来。”甄作民说,“我们就是要替政府解决那些不能强制解决,但又不能不解决的事。”甄作民在八一村里是个有威望的人,如今,即使是积年矛盾,经过乡贤能人的调解,基本都能不出村解决。乡贤调解员没有“官衔”,但他们发挥自身阅历、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在当地“人熟、脸熟”的优势,调处纠纷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有效促进了基层综合治理再上新台阶。

  矛盾调解不能仅靠乡贤、乡邻。为此,大坝镇还探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科学优化调解流程,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首先由网格员在一个工作日内进行调解;不成功则由村委会组织力量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第二次调解;再不成功则由镇司法所和包村干部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第三次调解;若不成功再由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调解方案,在两个工作日内对矛盾纠纷进行集中化解。

  “实践已然证明,乡村治理抓与不抓不一样,大抓和小抓不一样,虚喊跟实干更是大不一样。”大坝镇党委书记徐世卿感叹道。随着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勤县大坝镇在乡村治理中形成了“让党旗飘起来、让党员干起来、让能人站起来、让群众动起来、让人心聚起来、让服务优起来、让环境好起来、让氛围浓起来”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添了一道清新而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