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孟津区:产业引领向振兴
时间:2024-09-25 14:39:1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卢新松 郭琳 张澜 字号:【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洛阳市孟津大地瓜果飘香,五谷丰登。近年来,该区聚焦市委乡村振兴“ 151”工作举措和“4+2”阶段性重点工作 ,紧扣区委乡村振兴“ 186”工作思路 ,立足近郊优势和资源禀赋,以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为纽带,围绕“两主导、两特色”,打造3大片区,20个组团,突出产业振兴、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果蔬花乡谱新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孟津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种业振兴”为目标,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会同朱忠厚、吕妙霞、陈新宇等优势育种育苗创新团队,从新品种、新技术、新品质上着手,先后培育出西瓜、甜瓜、草莓等一批优质新品种,荣获国家专利发明7项,实现全区瓜果、蔬菜脱毒育苗全覆盖。

  全区规模以上农业园区达到55个,果蔬种植18万亩,年产值达到19亿元,孟津现已发展成为洛阳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和精品草莓生产供应基地和洛阳市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打造洛阳牡丹产业新高地,在朝阳、送庄片区种植牡丹1.2万亩,鲜切花面积达416亩,牡丹品种600多个、芍药品种20个,现已成为洛阳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洛阳名贵牡丹、芍药品种种质资源库。

  在“两牛”产业发展上,坚持稳定产能、稳定市场、稳定信心、稳定预期,稳步推进“两牛”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品种优选、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绿色杂粮产业在西部乡镇不断发展壮大,种植谷子高粱8000亩、绿豆1200亩、红薯2.3万亩,小小杂粮成为助推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孟津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积极打造并扶持推广“孟津田园”公共区域品牌,为辖区内土特产品提供持续的品牌效应。全区先后创成4个地标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3万亩。

  在特色产业种养基础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先后培育出豆芝芽、生生乳业、钦明油脂、万香园、国花坊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支撑,发展石榴汁果酒、果酱,孟津梨果汁、梨膏,孟津莲藕,豆芽,牡丹籽油、花茶、系列化妆品等全产业链产品。初步呈现出龙头带动、链条完整、特色凸显、规模发展的新景象。

  围绕“互联网+”产业,依托草莓、西瓜、蔬菜、赤松茸、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优势,招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土特产销售和物流企业,推动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依托电商直播带货等,进一步拓展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打通特色产品进城通道,实现镇村电商服务全覆盖,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5亿元。

  产业融合绘新景

  按照沉浸式体验文旅业发展要求,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做文章,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精品村。逐步形成食、住、行、游、玩为一体的乡村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富美乡村之路。

  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都市近郊区位优势,成功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果蔬现代示范园区1个,省级果蔬产业化集群1个。因势利导抓研学潮流,打造生生、十里香、洋丰等省内外闻名的科普研学基地;依托乡村特色、乡村产业文化,打造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4大主题研学课程和线路。“孟津秋季美丽乡村行”线路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秋季)推介活动精品线路。

  通过重点打造会盟镇梨花、送庄镇桃花、白鹤镇油菜、朝阳牡丹花和芍药花等赏花基地,植入田园采摘、民宿度假等多种场景,打造“赏花+市集”“赏花+露营”等多元消费路径,以花为媒,将现代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卫坡村以古民居保护与再利用为基础,以魏坡·新序项目为依托,紧扣“城市文化新生活”主题和“传统”古村落元素,将古民居特色与现代多元化元素相融合,发展涵盖乡愁博物馆、精品民宿、创意体验、美食轻饮等多元业态,构建了魏家坡片区“城市微度假+乡村轻旅居”新生活体验。同时,统筹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强化乡村运营,采取“龙头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依托沿黄廊道、瀍河生态、河洛田园,打造黄河风情、瀍河生态、田园风光三大民宿集群,魏坡新序、青年部落“十三舍”运营火爆,“黄河人家”民宿品牌持续叫响。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农房改造,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上年,全区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60万人,实现综合收益3.5亿元。

  城乡一体促共享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孟津区不断完善生产生活设施、统筹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重点推进以产业带动城郊型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缩小城乡差距,设施集聚促共享。以城乡一体化破题,按照“41611”思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统筹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五个一”“七个一”“十个一”为抓手,分级分类完成127个“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创建,率先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升430公里,并对主干道沿线及130个重点村进行农房风貌管控;同时,在“三定三分类”孟津模式基础上,铺设供水管网2220公里、污水管网1790公里,全面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任务,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建成投用,改造农村旱厕6.7余万户,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实施集镇建设“7+4”公共服务,提升群众便利度。建设乡里中心201个,因地制宜增设乡里小灶、健康小屋、金融服务站、电商服务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等便民服务项目。形成“区强”“镇活”“村稳”的“区级综合医院+中心镇医共体分院+村标准化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就医新格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成农村72所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撤并,每个镇实现至少有一个寄宿制学校。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围绕“两牛”产业、果蔬种植、民宿行业等,创新丰富涉农金融产品。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助推乡风文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三自”组织3300余个,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活动15000余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依托乡里中心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等九项配合行动,实施“新风满孟”社会风气三年提升行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以“三项改革试点”为抓手,片区化统筹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统筹盘活用好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纵深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制度,激发发展活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古村落保护利用,完成黄河绿道休闲美食商业街、朝阳镇瀍沟村月亮湾等11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出让金1351万元。通过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和规范资产资源出租发包行为,今年完成交易121笔,交易额4017万元。

  今天的孟津,正以“产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的美好愿景,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