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滨村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启示
时间:2024-11-25 11:45:1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宏臣 乔文博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战略性奋斗目标。

  作为“全国文明村”的河南济源市克井镇柿滨村是豫西大地一颗闪烁的明珠,这个村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该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生活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指数堪称第一。柿滨村的发展实践和探索,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如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走集体化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物质保障)。

  1988年7月,经济源市克井镇党委推荐,李水泉当选柿滨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时摆在李水泉面前的有两笔账,集体账面上只有128元,外债83万元,举步维艰。如何把柿滨村搞活?带着这样的问题李水泉带着班子成员走刘庄、访竹林、到华西、问南街,得出一条结论,必须走集体化道路。

  要走集体化先要把分散的土地集中经营。1995年,柿滨村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将分散的土地收回,分散的个体经营,单打独斗变成了土地集中使用,规模化经营,同时在集体的土地上就可以兴业建厂。

  李水泉先把目光瞄在柿滨村的地理位置上。柿滨村地理位置好,紧邻铁路专线的运煤车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不少村民靠装卸煤炭赚钱。但人力装卸又苦又累,效率太低,只能让一家一户赚钱,如果用集体力量买一台铲车就可以使集体赚钱。于是,李水泉和村干部商量后,第一个行动是东拼西凑买了一台铲车。依靠这台铲车效率大增,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两年之后还清了村里外债,就这样一台铲车拉开了柿滨村集体致富的序幕。

  接着,李水泉把目光盯在正在修建的侯月铁路副线上,李水泉琢磨,既然铁路要占柿滨村的地,那么柿滨村能不能搞一条铁路专用线?听说一个村要搞铁路专用线,不仅外界议论纷纷,村里人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按照当时的国家体制和铁路运行规划,县团级以上才有资格修建铁路专用线。然而,经过一年的努力奔波,柿滨村的铁路专用线终于得到上级的批复,这是全国第一个村级铁路专用线。两年之后,即1994年7月23日,线路开通,半年之后为村里盈利80万元。接着,柿滨村又修建了第二条铁路专用线,增添了压路机、推土机等各种车辆。

  依靠一台铲车和两条铁路线,柿滨村又建起了电解铅厂,并对电解铅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村里为每位村民配送干股10000元,年底分红。接着又建起了现代化物流园,拉动产业商户上百家,就业人数达1800多人。每天物流园车水马龙,成为济源最大的一家物流基地。目前物流园已完成投资3.8亿元,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上缴利税3500万元,2020年荣获国家4A级物流企业,物流园成为柿滨村高速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同时柿滨村又创办了有色冶炼企业柿滨实业公司,2010年改制为股份企业,年产1.8万吨电解铝和1万吨合成铝,年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3000余万元。企业还安排了80多名本村和周边村的残疾人就业。如今柿滨村集团公司下设6个集体企业,2020年集体纯收入超7300万元,疫情期间逆势上扬,202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集体资产6.8亿元,人均收入4.8万元。由于集体经济的壮大,村办企业不断发展,黄土地上收获的是真金和白银,过去依靠种柿子卖柿子、挖石头卖石头为生的生活从此告别了,柿滨村走上了致富路。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个人力量总有限,集体力量大如天,集中力量才能干大事。柿滨村民从加入集体那天就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村集体,相信集体、爱护集体、紧跟集体,与集体同甘共苦,柿滨村人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十多年来,柿滨村从融资投资到规划建设,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公铁联运到智慧仓储,从扎根济源到辐射全国,银行无贷款,村内无债务,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了村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抵御私心杂念的说服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如今的柿滨村既是经济共同体,又是生活共同体,还是文明共同体。没有集体化道路,就没有柿滨村的今天。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任务艰巨,需要生产要素的统一协调,需要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防止两极分化,分散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柿滨村的实践说明,只有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指出:“我们致力于团结奋斗,让全体中国人民一起迈入现代化;致力于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致力于全面发展,让人民的物质的精神世界同样富足;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柿滨村把人民幸福作为追求目标,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坚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每年用于集体福利的就达六七千万元。全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花,产业就在家门口,过去出去打工的又回来了。每年村里分红,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考上大学的给予补助,对于患重病大病的给予救助,解决了生活条件不好的群众生活之忧,消除了贫富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共同富裕。柿滨村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家贫困户;没有一个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也没有一个因缺钱而不能就医的病人。在青松翠柏之间建了集体公墓,由于风景优美,还成为一个景点。

  集体产业带来滚动发展,共同富裕带来了社会和谐。柿滨村民幸福指数上升,干群一心,乡村和谐,人心稳定,集体收入和居民收入同时水涨船高。

  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方发展国家即发达国家的模式,另一种是后发展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繁荣往往通过牺牲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利益为代价,从最早的三角航行进行的奴隶贸易到圈地运动,从对童工的剥削到对工人血汗的榨取,都可以看出两极分化的严重。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收入平等分配,人民能普遍取得社会财富,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避免两极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把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更加处理好“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正、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柿滨村共同富裕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我们是柿滨人/柿滨树下成乡亲/背靠孔山 面朝城/怀抱一个聚宝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共建大柿滨......”这是柿滨村人人会唱的村歌,这首村歌就是柿滨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柿滨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抓的具体体现。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农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造就新时代的农民还要靠精神文明引导,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柿滨村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坚持不懈抓精神文明建设,唱响柿滨村的精神文明之歌,团结奋进创新争先,成为柿滨人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路。

  柿滨村坚持政治挂帅,把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抓人的头脑入手,开展党魂教育,建设阵地文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毛著、学雷锋、唱红歌、看红戏、讲红色故事。

  为增强村民的凝聚力,柿滨村每年都会举行“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连续17年举办新村农民运动会,建设新农村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体育广场、文化长廊等都是精神文明的阵地。从2018年就成立了柿滨村戏剧团,承担了村里的各项文艺活动。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滋润村民的心灵。为了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更充实,又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养老服务中心,各项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齐全到位,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了平台。如今柿滨村人民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架斗殴等刑事犯罪几乎绝迹。每天晚上,柿滨村广场上歌声不断,舞姿翩翩,打太极拳、挥扇子舞、练八段锦。过去每年过春节村民都是打麻将,现在都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红白喜事大摆酒席,大吃大喝,相互攀比,而是节俭成风,移风易俗。柿滨村绿树鲜花交相辉映,路面楼道整洁干净。润物细无声,正是这种氛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柿滨村人。

  柿滨村先后获得“河南省明星村”、“河南‘五好’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村镇”殊荣,不仅被称为“济源第一村”,也在中原农村独树一帜。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柿滨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才能协调各方克服艰难险阻。”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柿滨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先进典型,就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

  柿滨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经受了风雨,每当在重要的转折关头,以李水泉为代表的党支部始终站在群众的前列,不管遇到多大风浪,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地帮助群众澄清糊涂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在柿滨村群众中,党支部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就是无言的行动,无声的榜样。加强党的领导首先党员干部要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用无声的行动影响群众。以李水泉为班长的党支部几十年来始终讲政治、讲党性、讲奉献,处处做表率。每月25号坚持上党课,村支两委民主生活会一直坚持,十多年来雷打不动。村干部约法三章,一是不准在企业担任职务,二是不准私自办企业,三不准接受群众吃喝,在这样的要求和监督下,村两委干部秉承立党为公、兴村富民的宗旨,发挥核心组织优势和带头作用,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智慧。他们提出这样的口号“宁为集体造金山,不图个人半块砖,想发财就别来柿滨村当干部,村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占便宜的权力”,村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心不黑、嘴不谗、手不伸、脚不歪。党员干部用行动赢得的群众的信任,党支部作出的每一项决议,群众都一呼百应。

  柿滨村的村魂就是党建,党支部就是农民的主心骨。党建引领新路子,壮大集体家底子,鼓起农民钱袋子,使柿滨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80年代的柿滨村流传着一句这样的口头语:“有女不嫁柿滨村,烧黄蒿、燎圪针,石头子咯断脚后跟”。如今的柿滨村“家家小洋楼,水泥路上走,白天有活干,晚上有戏看,每月有收入,年年有分红”。80年代的柿滨村外债80多万,账面只有百十元钱,如今的柿滨村没有外债,也无欠款,资产上亿元。

  坚持党的领导是走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党的领导具有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柿滨村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正、道路明,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广阔。

责任编辑:徐锋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