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设管理司承担着耕地保护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司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11月,现有党员22名,支部委员6名,下设4个党小组。司党支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住耕地要害、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推动耕地保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11月李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6月刘国中副总理专门到农田建设管理司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近年来,农田建设司先后获得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强”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打造耕地保护建设生力军
提高站位,在强化政治建设中增强引领力。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近年高质量贯彻落实和办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件数十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件数百件,有力推动破解了耕地保护建设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自觉守好耕地质量保护红线。久久为功,在深化理论武装中强化推动力。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高质量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司处级干部撰写理论学习文章40余篇;发挥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作用,其党建课题研究成果连续四年获评农业农村部优秀党建课题,参与撰写的基层实践调研报告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调研攻关一等奖;创新打造“农田课堂”学习品牌,策划开展的“支部共建学党史 多方联动干三普”和“强化党建引领 加快智慧农田建设”等主题党日活动作为优秀案例在旗帜网刊发;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相关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指导组的充分肯定。深度融合,在推动党建业务两手硬中增强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组织生活,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努力创建模范机关和“四强”党支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并在《旗帜》杂志刊发。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现代化良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起草并以国办文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编制并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推动出台黑土地保护法,制定完善项目实施全流程管理办法,研究编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布局,突出粮食主产区建设,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建设任务落实落地。坚持高位推进,紧盯关键环节,加强调度督促,努力克服工程量大面广、疫情冲击等困难挑战,压茬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近5年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多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1.2亿亩,全国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迈上10亿亩新台阶,以此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节本增效约600元,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多措并举筹措建设资金。针对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大、投入不足、标准不高问题,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每年落实中央投入约千亿元,指导地方增加财政投入、利用信贷和债券资金等上千亿元,以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保障了农田建设。2023年又落实1254亿元增发国债资金重点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标准大幅提高。狠抓工程质量监管。把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关口,不断推动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在持续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的基础上,针对个别地方农田工程质量问题,组织开展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组织动员10万人摸查了946万处农田水利设施、445万公里田间道路、25万处电力设施,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惠民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牢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
创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针对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问题,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指示精神,制定并经国务院同意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近3年累计治理黑土地3亿亩次,有效遏制了黑土地退化趋势。着力推进酸化耕地治理。在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等重点地区启动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集中连片组织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面积800万亩,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积极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以中办国办文件印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指导重点区域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有效治理盐碱耕地240万亩次,亩均粮食产能提高30%以上。调查摸清198个重点县盐碱地资源,制定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时隔40年再次启动实施全国土壤普查,对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质量进行全面“体检”,已累计调查采样241万个,为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实施的同时,不断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积极推动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地见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