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厅结合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任务,指导试点县区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突出做好盘活闲置文章。陇南市康县通过“分、退、收、转”四种方式相结合,依法依规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91户16.85亩,鼓励引导发展群众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家,建成国家级旅游民宿2家,打造了岸门口镇“五福临门”、长坝“山根梦谷”“桃园喜居”等一批知名精品民宿,康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0%以上,老宅子焕发出新生机。
一、做好“分”的文章。一是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成员资格认定、规划编制管理、土地收益及分配等民主管理权利的同时,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赋予经营、收益和在一定范围内流转的权利。如,长坝镇花桥、王坝何家庄等村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地村民陆续回乡建设农家乐,外来投资者也租用部分村民宅基地和农房开设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二是全面规范分置管理。县乡两级研究制定了农村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在农房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收回,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人,将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一并流转,较好地保障了农户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20年长坝镇福坝村和山根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对部分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进行拆除,拆除乱搭乱建、破旧空心房,原有的32宗旧房连同宅地基一同被保留了下来预留搞民宿,由村集体统一收回流转给当地旅游公司。目前,一部分房屋已改建成民居,已开始营业,其余的旧民居有望逐年开发改造。在山根梦谷民宿和桃源民宿的带动下,目前长坝镇已有农家乐57家,民宿20余家,床位达到400多个,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旧房子” 焕发 出了“新活力”。
二、做好“退”的文章。腾退出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可以解决乡村振兴“地从哪里来”问题,可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吸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解决乡村振兴“人往哪里聚”问题。在农村宅基地是老祖业的观念浓厚,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超面积宅基地闲置浪费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比较为普遍现象。为有效解决“危、旧、空”宅基地退出难题,康县结合新一轮“宅改”,探索引导自愿退出、自主流转、有偿拆除等路径。出台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对自愿退出的给予适当的补偿。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在保障农民住有所居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腾退闲置宅基地,包括农户废弃的旧猪圈、旧牛圈、旧柴屋、旧粮仓、旧灶房,以及农户通过继承房屋或历史原因形成“一户多宅”的多宅部分宅基地等。长坝镇福坝村和山根村通过村通过回收村民老旧民居集中规划建民宿,既满足了全村村民就业需求,又节省了建设用地指标。
三、做好“收”的文章。康县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宅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并按照“宜耕则耕、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回的宅基地,不能就地合理利用的,按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将宅基地进行复垦,并对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调剂使用,无偿让出使用权建设小广场等公共设施。各村对退出的零散宅基地,因地制宜打造成小花园、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停车场等,提升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王坝镇大水沟村与暂时退出宅基地的村民签订协议,明确其宅基地四至边界、面积,保留村民老旧闲置宅基地的所有权。“协议”加盖镇政府、村委会及村民理事会公章,保留退出老旧宅基地村民的资格权、所有权,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有了“协议”后,村民退出老旧宅基地的热情高涨。王坝镇大水沟村大大小小10多块6000多平方米修建晾晒场和停车场的空地,最终变成了村民休闲的文化广场。
四、做好“转”的文章。“沉睡”的宅基地闲置资源如何变现?康县把眼光转向市场,打破使用权受限、农房闲置、退出宅基地荒废的瓶颈,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实施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商融合、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让“闲资产”展现“新价值”。岸门口镇庄科村将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与乡村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将闲置宅基地交给专业运营团队,举办乡村美食节,将其打造成乡村旅游打卡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仅“绿园聚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农家客栈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多万元收益。岸门口镇朱家沟村,2020年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经过对27宗闲置宅基地流转改造,最终打造成“五福临门”主题民宿,村民享受20%的运营分红。近年来,陇南市康县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较2016年底增长近3倍。朱家沟村先后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国家4A级古村康养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甘肃省“精神扶贫工程”示范村,先后四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