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DP、居民收入、城镇化……八位学者前瞻全国两会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围绕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2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两会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展望分析会”,八位学者对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和分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十四五”期间有如下重点任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提升研发强度,增加基础科学研发占比;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点开始优化、重塑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刘俏强调,未来增长动能要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倾斜,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以及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将成为重点。

  对于2021年宏观经济与政策走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表示,2021年出口是否可持续取决于海外疫情形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全年增长依然有望超过8%。颜色认为,后疫情时代下,特别国债、税收与社保优惠等应急性的财政政策应逐步回归常态化,逆周期调节的财政政策应稳妥渐进调整,专项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应当逐步实现常态化转向,避免政策急转弯,更加关注广义通胀,防止泡沫产生。

  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黎安分析,新发展格局将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深化: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的纵深拓展;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横向融合。如何将行动方案具体落实?周黎安说,可以考虑将一些适合地方政府主动推进的改革事项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绩效指标,或对改革绩效进行排名,既给激励,也给压力;鼓励地方政府创新,允许先行先试,先创新者先受益;先聚焦少数重点改革领域,率先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居民消费率偏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新型城镇化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指出,目前进城的农民工有1.35亿人,在同一城镇居住10年以上的农民工有5200万。他建议,以“存量带增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向存量农民工核心需求,徐宪平提出三大政策举措:大力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综合施策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于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认为,未来既要降低碳排放,还要建设碳捕获能力。从行业来看,化石能源生产中的煤炭要先达峰;加速发展可再生的非核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工业要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唐遥表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一方面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为碳排放合理定价。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展相关项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张峥在分析会上总结了A股市场取得的成绩:30年间A股市场发展迅速 ,但相对规模不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应理性看待A股注册制试点目前呈现出高首日涨幅、高平均市盈率、高换手率的特征,市场演进需要一个过程。针对下一阶段的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他表示,首先,坚持注册制试点,完善常态化、多渠道退市制度安排;第二,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第三,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落地,形成示范效应。第四,推进资本市场投资端的改革及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给定条件下,人均福利随着城市总人口规模的增大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倒U型关系。然而,绝大多数城市人口不足和少数城市人口过多都造成了较大的福利损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张庆华表示,高质量的城市化亟需形成规模合理的城市系统,城市群和城市协调发展有望成为突破口。为更好发挥城市群的协同作用,一要完善要素市场,提升城市群内要素的配置效率;二要合理布局和协调城市群内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三要优化城市群内特大超大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面临的两大挑战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人口老龄化。过去30-40年间,全球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同时,我国面临解决庞大人口养老问题的挑战。如何应对两大挑战?陈玉宇认为,第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政策;第二,发挥国有资产力量,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第三,推进教育的均等化与合理评估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