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在我国告别千年贫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播下的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种子。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成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民族复兴。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经受着凤凰涅槃、破茧重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阵痛”。面对“三农”工作中的一些“积极的不平衡”现象,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更好地认清形势,铆足干劲,扬起乡村振兴的远航风帆。
衔接不能掉“链子”。刚刚摆脱贫困的乡村,各种困难和挑战层层交织在一起,需要有一段精心呵护、帮助复元的康复期,拖不起、急不得。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将农村的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细。在乡村振兴中,仍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留下一支不离不走、与村民保持鱼水情深的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和老年人口等,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帮扶,真情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产业不能搞“扎堆”。产业兴旺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产业兴旺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地区、不同乡村资源禀赋的特性,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果则果、宜瓜则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也应挖掘乡村独特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警惕一哄而上,防止盲目跟风。在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基础上,通过村民利益共享,增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搞吃力不讨好的“千村一面”同质化。
教育不能摆“姿势”。重振乡村的精气神,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各方面优质人力资源,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教育应当抓好硬件的标准化建设,但更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不能一味迎合达标检查只图表面光鲜。国家在下达教育经费时应多向乡村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一方面提高基层教师的收入水平。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让更多优秀教师愿意留在乡村任教。
乡贤不能成“乡闲”。乡贤是乡村文明的传播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也是乡村道德的示范者,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现代乡贤不仅包括过去那种生于其乡,众人共称德业学识为人贤者,也包括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带头人。乡贤应该具有贤的素养、贤的品行、贤的才华、贤的作为,应该多元组合、纪律约束、委以重任,一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或颐指气使、贬抑乡邻的“乡闲”“乡嫌”,是不会受到村民欢迎的。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两委”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以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解决农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问题,确保乡村干部当好乡村治理的主心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乡村面貌富有新时代气息。
耕地不能拔“牙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要多措并举,坚持“严”的主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加强种质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改变高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倡导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大面积土壤环境恶化和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中国人的饭碗只有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主动权。
建设不能丢“乡愁”。城乡融合不是乡村和城市的简约组合,而是城乡功能的相互补充。乡村建设要借鉴城市的文明元素,却不能用大都市标准来评价、审视和规划乡村建设。大拆大建,搞光怪陆离的城市魔幻风格、“去农村化”的人工景观工程,带来的只是乡村文化记忆的丧失。产业下沉,把企业办在家门口,方便村民就地就业,可以留住人们心底柔软记忆中那抹淡淡的乡愁。只有把田园山水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情韵融涵于生态空间,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保护好乡情乡俗的天然载体,激发乡村伦理道德的灵魂活力,才能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0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当今开启乡村振兴,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举国同心协力,未来美好理想蓝图中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在“中国之治”的善治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