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种粮多获利、更安心,需要围绕种粮农民痛点,多措并举。
持续稳定种粮收益预期。好政策就是“定心丸”。近年来,我国构建起了以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让农民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全国政协委员胡培松建议,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将最低收购价“一年一调”改为“三年一调”。同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列国标一级、国标二级高档优质粮的价格标准层次,推进优质优价政策。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投入,提高保费补贴标准和赔付比例,解决灾年亏损问题。
优化补贴方式降低种粮成本。当前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应着眼种植生产关键环节,通过优化补贴方式,发挥农业补贴对于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此外,根据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适当抵消种植成本,已成为近年来国家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举措。尽管国家每年对支持粮食生产的补贴额度总量不少,但是补贴到户金额相较于生产成本及年度上涨额仍有差距。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单位对农业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行为,国家应出台政策保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全国政协委员胡培松建议构建农资市场干预机制,在价格过快上涨时出台限价令,稳定农资价格。
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种粮队伍。目前,农村种粮的农民主要集中在“50后”至“70后”,青年人越来越少。让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有收入才能让种粮更有吸引力。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种粮队伍、培养更多有知识的青年农民需要机制做保障。全国政协委员程玉珍建议建立职业种粮农民评定机制,对农民进行系统性的粮食种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对符合条件者颁发职业种粮农民证书,并给予其相应支持和补贴。并在现有种粮补贴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在新增补贴时,向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倾斜。
代表委员的声音如春风送暖,为种粮农民提振了信心,相信会有更多实招硬招落地,农民种粮的获得感、幸福感会更加充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