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在2021年11月3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郜海燕研究员领衔主持,联合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君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研究团队,完成的“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蓝莓、杨梅等特色浆果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速达30%,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但由于浆果采后贮藏过程保鲜难度大,损失高达40%~50%,且加工保质过程品质易劣变,营养流失大,尚缺可应用的从采收到贮运加工的产地商品化配套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制约。
针对上述瓶颈难题,“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联合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在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支持下,经近20年努力,研究浆果采后加工品质劣变机理,创建浆果物流保鲜标准化共性技术及加工制品品质保持核心技术,研发配套材料、产地处理装备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项目致力于研究浆果采后加工品质劣变机理及核心技术研发,率先揭示了特色浆果采后软化与自溶机理,研创了减损采收、产地快速预冷等技术,结合病原菌靶向抑制调控采后果实劣变病害,腐烂率降低50%,物流半径从产地辐射全国。创建了浆果定向调控花色苷稳定化新技术,活性成分保留率达90%;开发活性组分高效绿色制备技术,实现非商品果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针对不同要求,研发产地小型预冷机和大容量快速预冷装备,效率提高75%以上。
通过产学研合作,团队创建了特色浆果物流保鲜与加工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浆果保质期短和加工产品质量差的瓶颈难题,有效提升了该行业的技术水平。技术成果陆续应用于北京、辽宁、江苏、浙江及广西等地产区、多家国内浆果的保鲜与加工著名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柑橘绿色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
2020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柑橘绿色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杨研究员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
该项目针对我国柑橘传统加工耗水量大、碱法工艺产生大量碱废水,副产物高值化技术缺乏、综合利用率低,加工原料供应期短、损耗率高等瓶颈问题,在国家863和科技支撑等项目支持下,聚焦产降解橘皮与囊衣专用酶的优良菌株发掘,罐头等产品清洁生产与节水,副产物高值化、全利用以及加工原料绿色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经13年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创制配套装备和系列新产品,形成了覆盖全产业的技术创新链,实现了技术、装备和产品创新并产业化。成果在湖南、山东、四川、广东、浙江等省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在2018年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郜海燕研究员领衔,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东广益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徽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等相关研究团队历经10年科研攻关,完成的“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山核桃、核桃、巴旦木等干坚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风味,是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然而,这些干坚果极易哈败,一般存放3-6个月后口感变化就很大了。研究干坚果制品的氧化劣变和品质控制技术迫在眉睫,成为行业和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难题。
“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全方位地介入干坚果从原料贮藏到加工过程直至制品保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脂肪酸氧化机理,研发了一系列的品质提升技术、包装材料及环环相扣的综合抗氧化控制技术,使干坚果制品的贮藏期延长到6-8个月依旧保持新鲜时的风味。
项目首次发现了坚果的氧化劣变产生类脂褐素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干坚果传统加工过程中高温煮制、浸泡和冷却等环节严重加剧制品的氧化劣变等关键问题,创建了坚果氧化劣变靶向非化学调控与品质保持技术,采用射频干燥等综合抗氧化技术保持风味和品质,突破了相关行业瓶颈。同时,针对传统制品在货架保质过程中脱氧剂除氧速度慢、缺乏有效包装材料等难题,自主研发了新型抗氧与脱氧材料,解决了加工过程使用化学抗氧化剂的潜在危害,大幅提升了干坚果制品的健康加工与安全品质。
通过产学研合作,该项目成果分别在洽洽食品、四川徽记食品、杭州姚生记食品等国内一批干坚果加工领军著名企业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坚果加工行业技术水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